理财铁律一:钱不要存银行#
理财失败的人,绝大多数不是所赚的钱不够多, 而是将资产摆到错误的地方。 你是否听说过有人靠银行存款而致富的?
储蓄等于浪费资源#
圣经上有一则劝人善加理财的故事,叙述一位地主有一天将他的财产托付给三位仆人保管与运用。他给了第一位仆人五个单位的金钱,第二位仆人两个单位的金钱,第三位仆人一个单位的金钱。地主告诉他们,要好好珍惜并善加管理自己的财富,等到一年后再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钱财的。
虚耗光阴,糟蹋钱财
第一位仆人拿到这笔钱之后做了各种投资;第二位仆人则买下原料,制造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为了安全起见,将他的钱埋在树下。一年后,地主召回三位仆人检视成果,第一位及第二位仆人所管理的财富都增加了一倍,地主甚感欣慰。唯有第三位仆人的金钱丝毫未增加,他向主人解释说:“唯恐运用失当而遭到损失,所以将钱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将它原封不动奉还。”
主人听了大怒,并斥责道:“你这懒惰的仆人,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财富。”财富不善利用等于浪费金钱,浪费了天赋资源。圣经故事内的例子,第三位仆人受到责备,不是由于他乱用金钱,也不是因为投资失败遭受损失,而是因为他把钱存在安全的地方,根本未好好利用金钱。
钱存在银行是当今人们投资理财最普遍的途径,同时也是人们理财所犯的最大错误。因此,本书在此要提供给读者,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理财守则是:钱不要存银行。这里所指的银行,泛指邮局、一般银行及其他可存钱之金融机构。
多数人认为钱存在银行能赚取利息,能享受复利效果,如此金钱已经做了妥善的安排,已经尽到理财的责任。事实上,利息在通货膨胀的侵蚀下,实际报酬率接近于零,等于没有理财,因此,钱存在银行等于是没有理财。
每一个人的理财最后能拥有多少财富,难以事先预测,唯一能确定的是,将钱存在银行而想致富,难如登天。试问:“你曾否听说有单靠银行存款而致富的人?”将所有积蓄都存在银行的人,到了年老时不但无法致富,常常连财务自主的水平都无法达到,这种例子在街头巷尾或报纸上时有所闻。选择以银行存款作为理财方式的人,其着眼点不外乎是为了安全,但是读者必须了解:“钱存在银行短期是最安全的,但长期却是最危险的理财方式。”
老百姓理财出现盲点
多数人的理财是将钱存在银行,所以多数人都不富有。
如果要累积亿万财富,就像前面所谈的例子那么容易就达成,那么当今社会大部分超过65岁的人,应该个个都是亿万富豪了。然而,这与事实有很大的出入。当今65岁以上的人,拥有的财富超过亿万者,可说是寥寥无几,而且不少退休老人甚至面临贫困窘境,多数的银发族要靠自己继续工作或者依赖子女的奉养,方能糊口。
台湾地区有关部门完成的老人现况调查显示,高龄老人的生活问题日益严重。在全台湾约148万余人(65岁以上)中,约有13%的经济来源是仰赖亲友接济或社会救济金。这种现象说明,大部分的人不论是理财观念或投资方法,都出现严重问题,否则怎么会到了年老时,不但无法致富,甚至连财务自主的基本程度都无法做到。
台湾储蓄率过去在30%以上,目前约为20%-30%,在世界各地中,一直名列前茅。可见老百姓在开源节流上表现得十分优异,由此可以推论,理财错误是导致一般人财务无法自主的主因。若要探讨老百姓理财错在哪里,首先要观察他们如何处理自己的资产。我在不同的演讲会,常会问听众同一个问题:“你们的资产是以何种方式存放?”多数人的回答是:“银行”。
重安全、轻投资
台湾地区曾公布过一份“台湾一般家庭各种金钱投资项目参与率”之调查报告,排前三名的投资标的依序为活期存款(72%)、跟会(53%)、定期存款(36%),显然大多数人倾向于传统的理财方式。且根据台湾地区有关部门所做的问卷调查:“如果你有1000万元的储蓄,你将会如何使用?”结果发现约有41%的受访家庭表示,会将钱存入金融机构生利息,可见一般人对银行存款之钟爱程度。
的确,老百姓储蓄率高且酷爱将钱存于金融机构生息。1996年初,台湾地区金融机构总存款额为12.6万亿元,以2100万人口换算下,每位台湾人不论老少,平均存款金额高达60万元。一个家庭平均四口,平均一户家庭的存款额高达240万元。可见一般民众是多么酷爱将钱存在银行,然而这种传统而保守的理财方式,是造成一般人无法投资致富的主因。
这个现象显示,老百姓投资理财仍然过于依赖传统的银行存款,理财时只着重安全性与便利性的考量,而忽略“报酬率”的重要性。然而,只顾赚钱省钱,并将储蓄下来的钱存在银行生息,往往是投资理财错误的第一步。
钱存在银行, 等于是没有理财。
存款利率不具复利效益#
银行存款何错之有?其错在于利率(投资报酬率)太低,不适于作为长期投资工具。
银行存款能赚取多少利率?一般上班族的薪资收入,通常都直接拨入于活期储蓄存款(目前利率约2%-4%),一部分作为资金暂存处或供日常生活所需,多余的部分则转存定期存款(目前利率约5%-8%),作为投资理财。所以一般人银行存款所获得之利率平均约为5%。
5%利率难享富贵
多数人对于复利作用都略知一二,知道钱存在银行可以收取利息,利息享有复利作用,利上加利,认为时间久了应可创造出可观的财富来。会有如此的想法,仅因为对复利的了解不深,当大家发现在不同的报酬率下,同样一笔钱,经过相同时间复利,最后竟然造成巨大的差异时,通常会惊讶不已!
效举一例加以说明,假设一个人从现在开始,每年年底存1.4万元,如此持续40年,而他将这些钱全数存入银行,享受平均5%的利率,试问40年后,这个人可以累积多少钱?读者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回想上一节相似的例子,不同的是将钱存在银行,而不是投资在股票、房地产,享受平均每年20%的报酬率。
也许你会猜2500万元或1000万元,甚至保守一点猜500万元。但正确的答案却仅有169万元。答案同样可依年金未来值公式计算得之:
我们再将上述20%的例子列出对照,上面两个公式,唯一的差异只有报酬率(5%与20%)。报酬率20%经过40年的理财结果是10281万元;而报酬率5%经过同样时间却仅累积169万,比前者的零头还要少,两者竟相差70余倍!这就是“复利”的特色之一。多数人以为钱存在银行,仍能享受到复利的作用,却须知在5%的报酬率下,即使经过长时间的复利,所能产生创造财富的效果相当有限。
这个例子旨在说明,投资理财的关键之一,在于投资报酬率的高低。因此理财的重点不仅是资产是否已作投资,而在于你的资产是投资在何种标的,而该标的的投资报酬率为何?
一、理财的关键在于你的财产是以什么方式置放,投资报酬率的高低对你未来的财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钱存在银行虽然享有利息收入,享有复利作用,但届临年老时,你会发觉银行存款对整体财富之增加助益不大。
三、想要利用投资理财致富的首要之务,便是我们必须将资产摆在长期投资报酬率高的投资标的上。
四、造成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为“理财”。
通货膨胀使金钱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
币值隐形杀手——通货膨胀#
40年前的百万富翁,是个道道地地的富翁。曾几何时,40年后的今天,百万富翁却成了“无壳蜗牛”的代名词!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通货膨胀。因此每位理财者,都必须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造成金钱的购买力降低和实质报酬率下降,降低理财累积财富的效果。
过去30年,台湾地区平均每年通货膨胀率约为5%,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可能是多少呢?通货膨胀率与经济成长率如影随形,未来台湾的经济仍将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预计也会维持在每年5%的水准。
通货膨胀即物价持续上涨,也就代表金钱购买力降低。在通货膨胀率为5%之情况下,若将钱存在活期储蓄存款,获取4%的利息,会有什么后果?其结果是购买力下降。金钱存在活储越久其价值越低。过去10元可买一份报纸,如今每份报纸15元,10元只能买到2/3份的报纸。在通货膨胀下,钱存在银行,就像羊毛浸在水中一样,不知不觉中就会缩水。
只将钱存银行,两辈子也无法致富
在通货膨胀率5%之下,却将钱存在名义利率约为5%左右的银行存款,那么实质报酬率等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复利作用完全失效,一个人的财富,必须完全靠自己聚沙成塔、积少成多,一点一滴地累积下来。试想一个人一年存下50万元,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亿万富翁?答案是200年!
一个人一年要储蓄50万元很难,一个人要活200岁那就更难了!因此,假如尽心尽力地开源节流,却将钱全部存在银行,我们可以预见,这个人这辈子别想成为有钱人,更糟糕的是,他连下辈子都没希望致富。一个人平均寿命是75岁,两辈子也只不过是150年,钱都存银行的人要到第三辈子才有机会致富。一个家族的理财观念如果一直维持“勤俭持家,然后将钱存在银行”的理财方式,这个家族至少要等200年,大约是七代之后才有机会致富。反之,若是你能理财得当,40年(半辈子)便可致富。
存在银行的钱,应尽早花掉
记得30年前,当时我还是小学二、三年级时,一支“冰棍”售价两毛钱,一支“红豆冰”售价五毛钱。每天上学前,父母会给我五毛钱作为零用钱,而我总是在放学后,将零用钱买红豆冰。但父母总是叮嘱我,最好将钱省下来,所以父亲特在银行为我开一个账户。假如当年我很乖,从小养成储蓄好习惯,每天将买红豆冰的五毛钱省下来,并存在银行,赚取8%的利息,30年后的今天,会成长为10倍,也就是5元。试问:“今天15元能买几支红豆冰?”,现今一支“义美红豆冰”的售价为15元,而5元只能买到1/3支红豆冰。更重要的是,对一个30年前的小学生而言,一支红豆冰是何等珍贵,对我而言,即使今天的一打红豆冰,怕也抵不上当年一支红豆冰的价值。假设我当时遵奉父母教导我的理财原则,将钱存在银行,今天一定后悔莫及。
如是之故,若要将钱存在银行,我个人衷心地建议:“倒不如将钱尽早花掉!”这种建议初听之下颇为突兀,但其实不无道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金钱越早使用越有价值,经济效用越高。我们将钱省下来存在银行,无非想借着延迟享受来创造未来更多更好的享受。然而在通货膨胀之下,钱仍存在银行的话,延迟享受的结果,通常是减少享受。
金钱效益随年龄增加而递减
我妻子及她的一群女性朋友,曾经发展出一则用钱哲学:“钱在年轻时候花用才有价值”,这句话从经济学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她们是如此解释的:“到了年老时,山珍海味有碍健康,花钱旅游已玩不动,更重要的是,年老时再穿漂亮衣服,已没有人欣赏,反而会被人讥笑。”
因此,每个人在投资理财的同时,必须注意到通货膨胀的侵蚀与金钱效益会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的双重压力。而银行的存款利率,根本无法弥补通货膨胀与经济效益递减的侵蚀,换言之,存在银行的钱,名义上是越存越多,实质上是越存越少。
当然我并非真的鼓励每个人真的将存在银行的钱尽早花光,而是借此提醒读者,若要将钱存在银行,必须注意到金钱之购买力,会随着通货膨胀逐渐下降,以及金钱的经济效益,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将银行的钱提出来,然后投资在报酬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投资标的上。因此,对抗通货膨胀最佳良方为:钱不要存在银行,将钱投资在长期具有高报酬率的股票、房地产上。
由于通货膨胀使实质报酬率下降,降低理财累积财富的效果,即使一年存1.4万,投资于股票房地产,40年后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但是40年后的亿万,已没有现在亿万富翁的感觉了。因此,在通货膨胀下,考虑投资报酬率,必须以实质报酬率来代替。如果投资报酬率为20%,在通货膨胀率是5%的情况下,则实质报酬率为15%。那么一年到底应存多少钱,投资于名义报酬率约为20%(实质报酬率为15%)的股票或房地产,40年后才能拥有亿万的身价?答案是每年存5.7万元。
一步之差造成天壤之别
彰银前董事长——张聘三致富之道#
目前拥有上百亿资产的彰化银行常务董事张伯欣,因承继他父亲前彰化银行董事长张聘三的财富,并加以发扬光大,而名列台湾大富豪的行列。
银行存款换股票股利
40年前张聘三与我父亲都是台中市南屯人,他们不只是同乡而且也是同事,当时张聘三只是彰化银行的小主任,并没有很多钱,但他却用借钱的方式,买下同事要转卖的彰化银行股票,那时候股票的股利远低于银行的利息,但是张聘三却一直借钱来收购股票,而且把买来的股票一直摆着。而其他同事则是把卖掉股票所赚来的钱存在银行,多年以后,张聘三因为拥有彰化银行最多的股票,成为最大的股东,且出任彰化银行的董事长,奠定了成为大富豪的基础。
张聘三与连战的父亲连震东是朋友,也鼓励连震东购买彰化银行的股票,后来连家也是凭着彰银的几百张股票发迹,奠定了今日财富的规模。
谁也无法相信致富的方法是那么简单,借钱买几张彰化银行的股票,再投资一些房地产,然后长期持有,摆在保险柜里不去理它,几十年后,就会成为大富豪。当初把股票卖掉,钱存在银行的人,到现在还在研究别人是如何致富的。也许有人会把这一切归诸于运气,但实际上理财与运气无关,关键在于理财的方式,视你选择了什么投资工具。因此,如果你不想当穷人,就别把钱存在银行。
存银行的钱不应超过生活所需
有人曾调侃地问我:“你要我们不要将钱存在银行,难道我们平时到超市去买东西或在餐厅用餐时,要以股票或房地产权证付账?”当然不是!劝各位钱不要存银行,并不是要你连一毛钱也不能存在银行。银行存款有其优点,除了安全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方便”,可以随时提领,是我们存放日常生活所需流动资金的好地方。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提供方便性就无法提供高报酬率。
明智之举是将自己的资金,明确地分为日常生活资金与投资理财资金,日常生活所需之资金存于银行,享受银行提供之安全与便利;而投资理财的资金尽量不要存在银行,必须投资于长期报酬率较高的股票、房地产等投资工具上。
依作者之见,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存在银行的金额,保持在两个月的生活所需就足够了。一般人或家庭每个月大多有薪水或其他收入,会定期存入银行账户,因此,保留一个月的生活费作为生活之用,另再加上一个月的生活费作为安全存量,这些银行存款,用来支应生活所需应是绰绰有余。其余的钱应转做投资理财之用,投资于报酬率较高的股票或房地产。换言之,若你或你的家庭一个月生活费平均是5万元,而你的银行存款经常超过10万元,你便没有尽到理财之责。应积极寻找适当的投资标的,让多余的资金尽早发挥以钱赚钱的功能。
二大一小法助你灵活运用资金
有些人认为家庭必须要存预备资金,以支应不时之需,其实纵使家里突然发生重大事故,导致银行内的存款不敷所需,投资者也不需担心,因为上述之高报酬率投资标的——股票、房地产,其变现性也不如想象的那么差。就上市股票而言,台湾地区的股票市场,除特殊假日外,几乎是全年无休,且市场交易热络,故若个人碰到紧急事件,且急需用钱,可立即卖出,两三天后就可取得现金,若舍不得卖,股票还可以抵押借款。
房地产的变现性当然没有股票好,但目前台湾地区多家银行,已提供所谓的“循环性房贷”,是有房产者将不动产转换为动产的一个重要渠道。所谓循环性房贷,系指客户可将房子等不动产设定抵押,然后取得该不动产价值七成到七成五的贷款。既然名为循环性房贷,就是指客户可以随时借、随时还,借款期间才计息。例如,一栋1000万元的房子,设定抵押贷款750万元额度的循环性房贷,若一次支用500万元,可借用额度还有250万元,且不计息,仅就500万元计息。借款者一有闲置资金时,可以随时偿还部分借款,可减轻利息负担。
不少理财专家建议理财三分法,即将财产分为三等份,一份存银行,一份投资房地产,一份投资于较投机的工具上。但作者建议的投资组合为“两大一小”,即大部分的资产,以股票和房地产的形式投资,小部分的钱存在金融机构,作为日常生活所需。这种“两大一小”的组合方式并非我所发明,事实上,这正是所有利用投资理财致富的人,所采用的投资组合方式。
一、钱存银行是最危险的理财方式,因为利息在通货膨胀的侵蚀下,报酬率接近零。
二、银行提供方便性但无法提供高报酬率。
三、存在银行的金额只要保持两个月的生活所需。
四、钱存在银行想致富,就如同打棒球,不挥棒却想赢球。
如果以上的种种说明,仍然无法改变读者一味地将钱存在金融机构的理财方式,那么诺贝尔奖基金会成功的原因与其历史,或许可加深读者的印象。
改变资产管理观, 扭转破产的命运。
诺贝尔奖基金会的启示#
在每年10月份,诺贝尔奖委员会会公布得奖名单,诺贝尔奖之所以能受到全球瞩目,不单因为它代表着学术界最高的荣誉,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每个受奖者可获得高达100万美元的奖金。
坐吃山空的不智之举
诺贝尔基金会每年颁发数个奖项,并支付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巨额奖金。我们不禁要问,诺贝尔基金会的基金到底有多少,能够承担得起每年巨额的奖金支出?事实上,诺贝尔基金的成功,除了诺贝尔本人在100年前捐献一笔庞大的基金外,更重要的是归功于诺贝尔基金会的理财有方。
诺贝尔基金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由于该基金成立的目的是用于支付奖金,基金的管理不容许出任何差错。因此,基金成立初期,其章程中明白地订定基金的投资范围,应限制在安全且固定收益的投资标的上,例如银行存款与公债,尤其不应投资于股票或房地产,让基金暴露于价格涨跌的风险之中。
这种保本重于报酬率、安全至上的投资原则,的确是稳健的做法,基金不可能发生损失的情况。但牺牲报酬率的结果是: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会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低报酬率使得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了2/3,到了1953年该基金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
三百万变二亿元的秘诀
眼见基金的资产将逐渐消耗殆尽,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及时觉醒,意识到投资报酬率对财富累积的重要性,于是在1953年作出了突破性的改变,更改基金管理章程,将原先只准存放银行与买公债,改变为应以投资股票、房地产为主的理财观。资产管理观念改变后,一念之差从此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其后的40年,巨额奖金照发、基金会照常运作,1993年时基金会不但将过去的亏损全数赚回,基金的总资产更是增长到27000万美元,即2.7亿美元。
诺贝尔奖金基金会资产消长情形
年度 | 资产总值 (万美元) | 备注 |
---|---|---|
1896 | 980 | 基金成立 |
1953 | 330 | 改变基金管理章程 |
1993 | 27000 |
如果40年前诺贝尔基金没有改弦易辙,仍保持以存银行为主的理财方式,今天早已因发不出任何奖金而销声匿迹了。说不定现在是由美国、日本富豪,甚至是台湾地区的王永庆、蔡万霖等富豪,以更高的奖金成立新的基金会,取代诺贝尔奖的地位。
诺贝尔基金会成长的历史,再次验证了理财的重要性。初期基金金额虽大,若不理财的话,耐不住长年的坐吃山空;坐吃山空的速度虽快,善于理财的话,财富成长的速度更快,财富仍会快速增长。
我曾听过台湾地区某个同乡会,40余年前聚集了10万元成立基金会,作为颁发同乡子女奖学金之用,40年后的今天,该基金还是10万元。40余年前的10万元是个颇大的数字,今日的10万元,可能连管理费用都付不出,因此基金自然面临结束的命运。其症结即在于忽略了理财的重要性。
基于诺贝尔基金会的教训,美国许多基金会、退休基金、大学发展基金,甚至个人信托基金,都已改变资产管理作风,不再以存款或公债作为主要的投资标的,取而代之以房地产或股票为理财的主力。反观台湾地区基金管理的情形,基金会懂得将资产以房地产或股票投资者不多,更是未曾听说过有哪个大学的发展基金曾注意到理财的重要性。这些基金会若不改其作风,将来的命运会如何呢?答案不言而喻。
我经常受邀参加企业内部训练,而我总会习惯性地问各企业,目前员工福利会的基金有多少钱?得到的答案差异不大,福利金都不多,顶多是数十万或数万元而已。再问这些钱以何种方式投资,得到的答案都是银行存款。然而1990年,我在“中华开发”任职时,当时的员工福利金高达两亿余元。原因是该公司的员工福利金,大多投资于“中华开发”的股票。
一、40年前诺贝尔基金改弦易辙才保有了今天的地位。
二、安全至上的投资原则,将使资产消耗殆尽。
三、个人、家庭、企业或其他团体,财富之多寡与消长,皆视于以何种方式投资置产。
各位读者辛苦赚来的财富,在数十年后,是会像前期的诺贝尔基金逐渐萎缩呢?还是像后期的诺贝尔基金快速增长呢?关键在于你的资产是以何种方式投资?倘若您和多数人一样,仍将多数的钱存在银行,那么请及时觉醒,为时未晚。诺贝尔基金会只因为改变理财观念,一念之差,改变一切。你是否也应该改变你的理财习惯,改以投资股票、房地产为主?让诺贝尔基金会开启您理财之心智,一念之差,数十年后,你便可望拥有亿万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