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铁律十 善用股市攻防利器#
价值高于价格——买进
价值低于价格——卖出
价值策略#
“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听起来很简单,但一般人根本做不到,况且就算承认如此做可以致富,也没有勇气这么做,因为这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投资观念与原则。因此,作者在这里提出三种比“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更佳的投资策略,即价值策略、成长策略及反向策略。运用这三种投资策略时,你在投资前,必须问自己几个问题:投资标的有没有这个价值?未来的成长性如何?是否大家都在投资?这三项投资策略可以帮助你做出更佳的决策。
检定价值确保获利
20世纪2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房地产价格曾经一度天天飙涨,于是引起大家拼命地抢购,有一位投资人很幸运也抢到一块地。多数人并不在乎自己是买到什么样的土地,只有这位投资人,特别慎重地请房地产经纪人,带他去看一下他所买的土地,一看之下才知道他买的是沼泽地,那位投资人不禁惊叫:“这种地方能住人吗?”那位经纪商冷静地回答说:“你担心这个问题做什么?只要它会涨就好了。”
“人类的行为与决策是极端理性的”,这是学术界在从事各种研究与理论学说推论的基本假设。一般而言,两件商品除非物超所值,消费者不会急于购买,例如一辆价值50万的轿车,绝不会有人出500万的价格去买,除非他是傻瓜。投资理财决策攸关金钱与未来的财富,其影响力和重要性,比购买汽车有过之而无不及,按常理判断,人们应该会更理性、更谨慎,若非经过精打细算,不会断然决定。
然而,投资人真的是理性的吗?举例而言,1985年7月,“中华开发”每股的售价是14元,而四年后1989年9月的股价为1075元,相差将近80倍。更妙的是,在1985年,“中华开发”价格很低,投资人却弃之如敝屣,成交量极低;反之,1989年,当其价格高涨至千余元,投资人却大量进场抢购,深怕落于人后,成交量也到达最高峰。
试问人们的投资行为是理性的吗?大家是否曾想过,1985年售价14元的“中华开发”,与1989年售价1000多元的“中华开发”,甚至是1983年售价50余元的“中华开发”,其间究竟有多大差异?事实上,差异不大,“中华开发”还是“中华开发”,几乎是同一家公司、几乎同一批人经营,资产也相差无几。但是,何以一家差别甚小的公司,其股价能在不同时间,产生天壤之别的差距呢?答案显然不在投资标的内涵的变化,而是人类的投资行为与决策偏差所促成。
1989年至1990年间,当台湾地区股市处于高峰期,仍见投资人不断抢进,作者常质疑地问周围的亲友:“你觉得你买的股票,值不值得这个价钱?”而每个人都觉得莫名其妙,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不太愿意回答。有些人则勉强地回答:“大概没有吧!”于是我接着问:“既然不值这个价格,你买它干嘛?”,他们以笃定的口气回答:“会涨呀!”
当时也有人问我,这么好的赚钱机会,你为什么不投资?我的回答是:“我要等到4000点之后,才会开始投资。”因为台湾股票市场价值应该在4000点之下(作者指的是1989年时),当时听到此话的人,总是对我翻白眼,并说:“你慢慢等吧。”事实证明,不值那个价钱的东西,价格不可能无止境地持续上扬,1990年8月,台湾股价指数跌到2000多点后,答案自动揭晓。事实证明,任何投资工具的价格,不可能长期高于或低于其价值。
价值高于价格——买进
价值投资策略是由美国基本分析鼻祖格雷厄姆 (Graham),于1933年所出版的著作——《证券分析》(Securities Analysis) 中提出,最后由他的几位学生,如世界富豪沃伦·巴菲特、共同基金投资大师坦普顿 (John Templeton) 等投资大师将之发扬光大。1980年代,美国投资界较为推崇价值投资取向,长期投资股市又能获得佳绩的投资家,大都采取价值投资策略。
价值投资策略基本上是认为任何股票都具有其潜在实质价值,而其价格系因众多的投资人买进卖出,所以产生时而大涨或时而大跌的现象,然而涨幅超出其价值太远,终究会回跌至价值之下,同样地,若跌幅距离其价值太远,也终究会回涨至其价值之上。
价值策略的投资原则很简单,只要价值高于价格,就是买进股票的时机,不要管股市的涨跌,只要够便宜,就把股票买下来;反之,当价值低于价格就卖掉。简言之,价值投资取向就是:当价格低于价值时买进;价格高于其价值时卖出。当价格大涨,远超过其价值,众人争相抢进时,应该大量卖出,尽量降低手中持股;当价格大跌,远低于其价值,众人不敢投资时,应该大量买进,提高手中持股比率。
一般人投资股票时,通常只问会不会涨,而不问这个价格是否便宜,值不值得?许多人在购买汽车、电冰箱、音响之前,总会先研究几个月,包括到展示场观看实物、研究说明书、询问亲友意见等等,内心总会盘算,这个价钱合不合理,是否有价值?车觉得太贵,通常会耐心等待降价时再买。然而在购买股票时,却从未考虑价值的问题,往往是根据亲友的一通电话或道听途说而来的消息,短时间内便骤下决定,其金额通常是冰箱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
要以经营者心态买股票
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其投资哲学重点:“投资者要以经营者的心态购买股票”,“投资者要有长期持有的心态购买股票”,也即购买公司盈余能够稳定增长、前景乐观或资产价值高的股票,或者“选购公司的实质价值高于价格的股票”。
当你到百货公司,如果看到人潮汹涌,甚至大家抢购,通常是什么时候?十之八九是百货公司折扣或拍卖期间,且折扣数愈大,人潮愈多,大家抢购愈热烈。就我个人认为,逛百货公司最舒服的时候,便是商品没有打折期间,因为此时顾客通常较少,甚至比店员还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消费者通常选择商品价格低于价值,即其认为物超所值时,才会触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然而当你到证券公司,发现门可罗雀,公司厅内的投资人,远较柜台内的营业员少时,十之八九是股票价格的谷底,相反地,当你到证券公司,发现价格告示板前的椅子全被占满,营业员忙得不可开交时,十之八九是股价急速上涨的期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投资人的行为,是当股价急速上扬时,才会触发投资人的购买动机。某只股票上个月卖100元,这个月卖50元,投资人铁定兴趣缺缺,成交量会急速萎缩,股票非得急速上涨,才会引起投资人的兴趣。
“人类的行为与决策是理性的”,这是经济学上的基本假设,运用在人类的消费行为与决策,似乎还颇为得体。但是在投资行为上却不适用,由上述说明即可看出:人们在从事投资理财时,其行为和决策常常是非理性的,而是凭借着非理性的情绪、冲动和直觉。
价值投资策略提醒投资人,当你投资股票或房地产时,最好学学自己的消费行为,等价格打折、物超所值时再购买。当价格大涨,股票不值那个价钱时,不要随着众人抢购,而是应该冷静地卖出。
培养计算资产、获利价值的能力
价值投资策略之成功关键因素,即投资者必须拥有计算企业潜在实质价值的能力。所谓的价值,系指实质价值,即资产价值和获利价值。资产价值就是我把这家公司清算卖掉,股票可以分到多少钱;而获利价值则是预估公司未来能赚多少钱,把未来能赚的钱,折换成现在的金额有多少。获利价值比较抽象,尤其是未来盈余的预估更为困难,因此欲正确地判断价值,需培养预估未来盈余的能力。
事实上,要计算股票的实质价值,并非那么容易。不过若投资自己较熟悉的公司,就较能掌握其股票的价值,台湾女富豪大众电脑公司总经理王雪龄,她所买的股票,大部分是大众电脑以及相关信息和半导体公司的股票,因为是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比较能够掌握行业的起伏。
大部分理财致富的人,也都是奉行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只买自己所熟悉的公司。怡富集团台湾区负责人许立庆常常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投资者,尽量买入自己所服务的公司或相关产业的股票。
任何投资标的的买进或卖出,都必须分析其价值,经过分析之后,认为有其价值或觉得便宜时,就应该买,没有那个价值或价格太贵时,就应该卖。总而言之,价值策略就是要提醒投资人购买股票时,也能回归一般的消费行为,也就是价格低于价值时(打折期间)买进,价格高于价值时卖出。
一、投资股票时,要问股票“值不值得买?”而不是问“会不会涨?”
二、在价格下跌时,购买股票学习一般的消费行为,价格打折时买进。
选定一个很好的标的后, 如果它持续成长,几乎就永远不必卖了。
成长策略#
如何分析价值,是一项极为困难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专业投资人,退而求其次,以影响股票获利价值最大的要素——获利成长率,作为选择投资标的的标准。成长投资取向过去曾受到几位著名之投资人所采用,并创造出辉煌的投资成果,尤其是美国富达投信公司,麦哲伦基金前任经理人——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即采用成长投资策略,使该基金15年的投资报酬率,高居全美数百种共同基金之冠。
投资高成长潜力股票
简言之,成长投资取向就是:当企业未来具有高度成长性时买进;当企业未来不具成长性时卖出。成长投资取向的投资特色为:投资者随时保持百分之百的持股比率,但前提是必须分散投资。所有采取成长取向的投资大师都承认,自己也无法预测股票何时会涨、何时会跌,但皆一致认同股票长期具有上涨的趋势,尤其未来较具成长性的股票,长期的涨幅相当可观。
因此,他们都秉持一项原则,就是将所有钱都投资在高成长潜力股票。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所管理的麦哲伦基金,过去15年投资报酬率高居全美第一,在他掌管该基金十余年间,绝大多数的时间,其持股比率是百分之百,而银行内仅保有少量的钱,以备投资人赎回基金。
成长投资策略之成功关键因素,在于判断企业未来是否具有高度成长性的能力。因此成长投资策略困难之处,即在于如何找到高度成长股,若买对股票,如30年前买到IBM、15年前买到微软公司 (Microsoft) 或台湾的国泰人寿,持有至今天,其成长率都是数十倍或数百倍。
但是也有无数的股票,初期具有高度成长的架势,最后却发现只是昙花一现。天底下没有人具有透视未来的能力,能够精准地找出未来所有具高度成长的股票,即使彼得·林奇也承认,其所挑选的10只股票中,也仅有5只是真正的成长股,但这足以使投资成功。因此,采取成长投资取向的人,必须做到分散投资,以降低成长投资策略之高风险。
成长策略坚信:公司的实质成长才是推动股价上涨的原动力。投资报酬决定于投资标的未来几年的收益,要获得高报酬,应选择未来5至10年具有成长性之投资标的。投资股票应选择产业未来成长性高、业绩与经营状况优异,且未来5至10年业务能持续成长的公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其股价必随着公司的成长而上涨,你可以靠着长期持有而赚大钱。
选择对的产业比选公司重要
运用成长策略投资股票的人,应首重未来盈余成长性如何。而产业的成长性,是影响一家公司盈余的关键,所以选择对的产业比选择对的公司还重要。如何选择对的产业,就是考量这家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未来5年至10年的需求会不会上升,以这个产业未来的成长性作为考量的标准。彼得·林奇曾说过,好股难求,不要好不容易买到一只好股,却因为有点微利,就马上卖出;反之,发现买入的股票,未来成长性明显地转坏,即使是赔钱,也应尽快卖出。如此一来,平均每两次买卖,一次买对,一次买错,还是可以获得极高的利润,因为买对的股票所赚得的,可以涵盖买错所赔的,最终还是赚钱。
彼得·林奇经常向投资人推荐生活化投资法则,在他所著之《战胜华尔街》(One Up On Wall Street) 书中,就举了不少实例。例如他因看到太太某一品牌的丝袜,用某一品牌的洗碗精,小孩子穿某一新品牌的布鞋,进而购买制造这些产品的公司股票,且都因而获得惊人的利润。从效率市场的观点,可以解释为何生活化投资法则能够发挥获利效果。当一种商品畅销时,最先知道的不是坐在空调房里的证券分析师,而是零售商或观察力敏锐的消费者。因此,投资人只要以消费者的眼光,和留意到专家所未察觉的现象,早专家一步买进,待专家注意到这个成长现象时,将消息传播开来,股价自然大涨。
1996年初,美国有一位从法院退休的老太太,在她过世后,她的亲友才发现,这位平时生活简朴的她,竟然是一位富婆。原来几十年来,她看到可口可乐极受消费者欢迎,于是长年持续买进可口可乐的股票,随着可口可乐盈余的成长及股价的上涨,老太太每年小额的投资金额,后来成长为数百万美元的资产。因此,如果你持有一家业绩与经营状况优异的公司,而且这家公司的业务能持续成长,几乎可以肯定,其股价必随着实际价值的成长而上扬,你可以靠着长期持有业绩成长股而赚大钱。
不要只顾股价的波动
许多人经常弄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买股票、买了什么股票、当初购买的理由。如果你无法在5分钟内,向别人解释你所投资之公司,在经营什么行业及该公司未来几年发展的潜力,你根本不应该拥有这家公司。投资人应该做的事,是随时了解选股的动机或理由是否已经改变,而不是天天观察股价的波动。
不少投资人喜欢买新创业、未上市的股票,其实真正好的公司是一些具有潜力且已经在赚钱之公司。彼得·林奇主张,如果一家企业能有15年的辉煌岁月,最好你能拥有中间的5年,而非开创的5年,也非成熟期的5年。简言之,如果你观察出某只股票具有从2元上涨到200元的实力,你何不等到它涨到8元才买,如果真如你所料,也不差少赚这一点钱。股票要输钱很快,但是要赚钱却没有那么容易,多数的股票要从8元涨到200元都要花上3年至5年时间。
谈到产业的成长性,以台湾地区而言,电子产业中的信息、通信和半导体是未来较有前途的产业。此外,人们为了追求活得更久更健康,所以制药和生物产业也颇为看好。而台湾地区大力推动的十大新兴工业:特种化学、环保、航天、电信、半导体、信息、制药、精密机械等,也都是未来的明星产业。在服务业方面,证券和投信事业未来也会成长快速,建筑和航运产业的前途也不错。聪明的投资人应开始注意,未来会流行什么东西、哪种饮料会较畅销,互联网会带动哪些周边产品,利用自己的需求寻找投资的标的。
成长策略显然适合于一般非专业的投资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训练,没有时间专心管理自己的投资,也会有不错的表现。一般投资人如何选择成长股呢?作者建议投资人在投资前,不妨闭上眼睛想想,这家公司在未来5到10年的业绩会如何?以前瞻的眼光,选择一家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投资,并长期抱牢,直到它们由成长期迈入成熟期时再卖出。投资人不需要具备财务专业知识,投资过程中也不需经常做困难的投资决策,业余投资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训练,且没有时间照顾专心管理自己的投资,也会有不错的表现。
一、公司盈余实质成长,才是推动股价上涨的原动力。
二、分散投资于未来5至10年业务能持续成长的公司,耐心等待坐享股价高幅度成长。
别盲从、要理智。 找出大多数人都在做什么,然后别做。
反向策略#
有不少听众经常问:“有没有比随时买还要好的投资时机?”根据作者深入研究,的确有比随时买更佳之投资时机选择法,而且这是一种历久不衰,所向无敌的投资策略,就是反向操作。
夏置皮袄旱聚舟
19世纪美国有一位富豪,当人们询问他致富的秘诀时,他回答道:“冬天买草帽。”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名士陶朱公范蠡经商致富成为当时的第一大财主。他经商的手法说穿了不过是:“夏天购皮袄,冬天卖;干旱买舟,雨水出。” 范蠡“夏置皮袄,旱聚舟”,与美国富豪冬天买草帽的投资方法就是反向策略。
其实这种投资观念,考据起来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经济学家计然就提出了“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反向投资策略。计然认为,干旱时众人一窝蜂投资造车时,此时应该一反众人的投资方向去制造舟船。因为干旱时,众人造车,车的供给大增,必然造成价格下跌,造车的利润有限。而雨季来临时,船的需求大增,众人来不及造舟,船的价格势必高涨,利润一定相当可观;反之,雨季时期,众人见舟船的投资利润高涨,便会一窝蜂地投资造舟,此时聪明理智的投资人,应该反众人投资方向而行,制造车子。
所谓反向投资策略,就是当大多数人不投资时,投资;当大多数人都急于想投资时,卖出。反向策略的观念与随时买一样简单,只要能做到“人弃我取,人舍我与”就好了。但要实践反向策略,其困难度远较“随时买”还要高,因为克服人性的弱点,要能做到不从众,能够独立判断,忍耐寂寞,才能致胜。大部分的投资人,都是当周遭亲友一致认同的情况下,才开始投资;而作者正好相反,除非知道大部分的亲友都担心恐惧时,才开始考虑投资。反向策略相信当大众对未来的看法趋于一致时,大部分的时候是错的,同时反转的力量会很大。
不为买超、卖超所惑
反向策略之所以有效,理由很简单,如果市场中大多数的人都看好价格会继续上涨,此时会进场投资的大多数资金,早已因为一致看好而大量买进,所以价格通常因大量买超,而产生超涨的现象。又由于该进场的人与资金都已经在市场内了,于是市场外能推动价格上涨的资金所剩无几,且市场中的每个人,皆准备伺机卖出,导致整个证券市场,潜在的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只要有任何不利的因素出现,价格就会急速下跌。
反之,如果市场中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价格会继续下跌,此时该卖的人,早已因为一致看坏而大量卖出,所以价格通常因大量卖超,而产生超跌现象。又由于该卖的人都已经不在市场内了,于是市场内想卖出的浮动筹码已少之又少,所以卖压很小,且市场外的每个人,皆准备逢低买进,导致整个证券市场,潜在的需求大于供给,因此只要有任何有利的因素出现,价格就会急速上涨。
且一般投资人相信未来是过去的延伸,尤其当这种预期得到市场的支持时,反而会加深这种想法。在股价下跌初期,多数投资人会认为这只是短期现象,少数人认为将会再跌,但若股价因某些不利因素而继续下滑,看涨者吃到苦头,看跌者得到甜头,待股价低到超跌时,市场反而笼罩在一片看跌的气氛,造成投资大众抛售或不敢买进;反之,在股价上涨初期,多数投资人认为这只是短期现象,少数人认为将会再涨,但若股价因某些有利因素,促使股价继续上涨,看涨者吃到甜头,看跌者得到苦头,待股价高到实在超高时,市场反而笼罩在一片看涨的气氛,造成投资大众惜售或积极买进。
涨时看涨、跌时看跌
人们倾向于乐观时,愈乐观;悲观时,愈悲观。且人类倾向于利用记忆去判断未来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如果股市近日来连连上涨,就倾向于认为股市将会继续上涨;如果近日来经常下跌,也会引发悲观的想法,形成“涨时看涨、跌时看跌”的现象。
1989年底,正值台湾股市涨至最高点,当时我在一所大学兼课,教授的课程为“投资学”。其中有一堂课,我在课堂上大谈股票投资观念,下课时有位同学来找我,希望我在课堂上不要谈股票,我吃惊地问:“为什么上投资学,不能谈股票。”他的回答是:“我现在所上的每堂课,包括孙中山思想、微积分及中国现代史等,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谈及股票。”
更有趣的事,同样在那个时期,作者有位朋友在某大学上课,有一次他忘了带表,在课堂中突然问学生:“现在几点?”有一位学生顺口回答:“9865点,上涨65点。”原来当时有些学生上课中也带着耳机,随时掌握股票涨跌的信息。这正是台湾股市疯狂飙涨时期大学课堂中之写照,当时几乎可以说是达到全民炒股(投资股票)的境况,连大学生也不例外。事后证明,当你发现连大学生及老师都热衷于股票投资时,正是股市崩盘的前兆。
了不起的投资,通常意味着不顾所有的世俗之见而反其道而行之,在别人不断投资时而撤资,在别人撤资时投资。在大家看好时,比别人先看坏,当大家看坏时,比别人先看好。华尔街有一句名言:“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充满希望中毁灭。”
反向策略并非意味要求你,一定要做众人不愿意从事的交易,它仅是提醒你应该顽强抵抗大多数人的压力,不要随波逐流。买进的最佳时机或许是大多数人都不敢买的时候,但若仅基于此原因就买进,似乎又与追随大众一样愚蠢,因为群众不一定是错的,重点是要培养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真正的反向操作者,不是站在与众人相反的地位 “你丢我捡,你捡我丢",而是等到投资人的情绪冷却,没有人注意的时候再买。
反向策略也可用在选股,1977年美国逆向投资大师史丹普出版一本有关“逆向投资”的书。他认为爆冷门最能从中获利,市场多数人不看好的公司,常因盈余出乎预料的好而大涨;反之,每个人都看好的公司,却可能因为一点小利空就重挫。
再次提醒投资人,掌握投资时机很困难,若能掌握反向投资策略之精神,方可赚取珠玉待丰收。
一、当别人都不投资时,投资;当别人都急于想投资时,卖出。
二、投资不要随波逐流,等到多数投资人情绪冷却,没有人注意的时候再买。
价值、成长及反向策略适合专家采用
这些截然不同的投资策略,看似南辕北辙,绝不相容,实际上却不尽然。投资者大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斟酌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合并两种。至于到底哪一种投资策略最管用,一直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难有定论。笔者认为应该凭个人的条件去选择,善于做财务价值分析者,可采价值投资策略;具有前瞻眼光者,宜采成长投资策略;有独立倾向,能控制情绪者,可采反向投资策略。
价值投资策略被认为是最高明的投资技巧,然而这种技巧必须以投资人具有相当的财务知识,懂得如何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为要件。可是一般投资人,大多不具备价值评估的专业知识,即使是股票分析师之中,了解如何决定股票价值的也是寥寥可数。而成长策略须具有独到的眼光,能判断未来成长性较佳的产业或公司,这也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反向策略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或独到眼光,却是三种策略最难做到的,因为它是违反人性的一种行为,大多数人都是“涨时看涨、跌时看跌”,极少人能在大家都不敢买的时候买进,或大家都极度看好时卖出。
以上所提的三项策略,若能得其精髓,运用得当,的确可以提高报酬率。投资市场中,充斥着无数自称为“投资专家”的人,但真正能依此三项策略,击败市场者,少之又少。上述策略运用不当,很容易导致投资人落入陷阱,从事短线操作,最后依然以赔钱收场。所以作者在这里仍然建议投资人,采取“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的策略,就足以轻松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