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过正文

《理财圣经》之 理财铁律十

理财圣经 书籍 投资 股票 价值投资 成长投资 反向投资 理财 巴菲特 彼得·林奇
目录
理财圣经 - 这篇文章属于一个选集。
§ 12: 本文

理财铁律十 善用股市攻防利器
#

价值高于价格——买进
价值低于价格——卖出

价值策略
#

“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听起来很简单,但一般人根本做不到,况且就算承认如此做可以致富,也没有勇气这么做,因为这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投资观念与原则。因此,作者在这里提出三种比“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更佳的投资策略,即价值策略、成长策略及反向策略。运用这三种投资策略时,你在投资前,必须问自己几个问题:投资标的有没有这个价值?未来的成长性如何?是否大家都在投资?这三项投资策略可以帮助你做出更佳的决策。

检定价值确保获利

20世纪2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房地产价格曾经一度天天飙涨,于是引起大家拼命地抢购,有一位投资人很幸运也抢到一块地。多数人并不在乎自己是买到什么样的土地,只有这位投资人,特别慎重地请房地产经纪人,带他去看一下他所买的土地,一看之下才知道他买的是沼泽地,那位投资人不禁惊叫:“这种地方能住人吗?”那位经纪商冷静地回答说:“你担心这个问题做什么?只要它会涨就好了。”

“人类的行为与决策是极端理性的”,这是学术界在从事各种研究与理论学说推论的基本假设。一般而言,两件商品除非物超所值,消费者不会急于购买,例如一辆价值50万的轿车,绝不会有人出500万的价格去买,除非他是傻瓜。投资理财决策攸关金钱与未来的财富,其影响力和重要性,比购买汽车有过之而无不及,按常理判断,人们应该会更理性、更谨慎,若非经过精打细算,不会断然决定。

然而,投资人真的是理性的吗?举例而言,1985年7月,“中华开发”每股的售价是14元,而四年后1989年9月的股价为1075元,相差将近80倍。更妙的是,在1985年,“中华开发”价格很低,投资人却弃之如敝屣,成交量极低;反之,1989年,当其价格高涨至千余元,投资人却大量进场抢购,深怕落于人后,成交量也到达最高峰。

试问人们的投资行为是理性的吗?大家是否曾想过,1985年售价14元的“中华开发”,与1989年售价1000多元的“中华开发”,甚至是1983年售价50余元的“中华开发”,其间究竟有多大差异?事实上,差异不大,“中华开发”还是“中华开发”,几乎是同一家公司、几乎同一批人经营,资产也相差无几。但是,何以一家差别甚小的公司,其股价能在不同时间,产生天壤之别的差距呢?答案显然不在投资标的内涵的变化,而是人类的投资行为与决策偏差所促成。

1989年至1990年间,当台湾地区股市处于高峰期,仍见投资人不断抢进,作者常质疑地问周围的亲友:“你觉得你买的股票,值不值得这个价钱?”而每个人都觉得莫名其妙,我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不太愿意回答。有些人则勉强地回答:“大概没有吧!”于是我接着问:“既然不值这个价格,你买它干嘛?”,他们以笃定的口气回答:“会涨呀!”

当时也有人问我,这么好的赚钱机会,你为什么不投资?我的回答是:“我要等到4000点之后,才会开始投资。”因为台湾股票市场价值应该在4000点之下(作者指的是1989年时),当时听到此话的人,总是对我翻白眼,并说:“你慢慢等吧。”事实证明,不值那个价钱的东西,价格不可能无止境地持续上扬,1990年8月,台湾股价指数跌到2000多点后,答案自动揭晓。事实证明,任何投资工具的价格,不可能长期高于或低于其价值。

价值高于价格——买进

价值投资策略是由美国基本分析鼻祖格雷厄姆 (Graham),于1933年所出版的著作——《证券分析》(Securities Analysis) 中提出,最后由他的几位学生,如世界富豪沃伦·巴菲特、共同基金投资大师坦普顿 (John Templeton) 等投资大师将之发扬光大。1980年代,美国投资界较为推崇价值投资取向,长期投资股市又能获得佳绩的投资家,大都采取价值投资策略。

价值投资策略基本上是认为任何股票都具有其潜在实质价值,而其价格系因众多的投资人买进卖出,所以产生时而大涨或时而大跌的现象,然而涨幅超出其价值太远,终究会回跌至价值之下,同样地,若跌幅距离其价值太远,也终究会回涨至其价值之上。

价值策略的投资原则很简单,只要价值高于价格,就是买进股票的时机,不要管股市的涨跌,只要够便宜,就把股票买下来;反之,当价值低于价格就卖掉。简言之,价值投资取向就是:当价格低于价值时买进;价格高于其价值时卖出。当价格大涨,远超过其价值,众人争相抢进时,应该大量卖出,尽量降低手中持股;当价格大跌,远低于其价值,众人不敢投资时,应该大量买进,提高手中持股比率。

一般人投资股票时,通常只问会不会涨,而不问这个价格是否便宜,值不值得?许多人在购买汽车、电冰箱、音响之前,总会先研究几个月,包括到展示场观看实物、研究说明书、询问亲友意见等等,内心总会盘算,这个价钱合不合理,是否有价值?车觉得太贵,通常会耐心等待降价时再买。然而在购买股票时,却从未考虑价值的问题,往往是根据亲友的一通电话或道听途说而来的消息,短时间内便骤下决定,其金额通常是冰箱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

要以经营者心态买股票

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其投资哲学重点:“投资者要以经营者的心态购买股票”,“投资者要有长期持有的心态购买股票”,也即购买公司盈余能够稳定增长、前景乐观或资产价值高的股票,或者“选购公司的实质价值高于价格的股票”。

当你到百货公司,如果看到人潮汹涌,甚至大家抢购,通常是什么时候?十之八九是百货公司折扣或拍卖期间,且折扣数愈大,人潮愈多,大家抢购愈热烈。就我个人认为,逛百货公司最舒服的时候,便是商品没有打折期间,因为此时顾客通常较少,甚至比店员还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消费者通常选择商品价格低于价值,即其认为物超所值时,才会触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然而当你到证券公司,发现门可罗雀,公司厅内的投资人,远较柜台内的营业员少时,十之八九是股票价格的谷底,相反地,当你到证券公司,发现价格告示板前的椅子全被占满,营业员忙得不可开交时,十之八九是股价急速上涨的期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因为投资人的行为,是当股价急速上扬时,才会触发投资人的购买动机。某只股票上个月卖100元,这个月卖50元,投资人铁定兴趣缺缺,成交量会急速萎缩,股票非得急速上涨,才会引起投资人的兴趣。

“人类的行为与决策是理性的”,这是经济学上的基本假设,运用在人类的消费行为与决策,似乎还颇为得体。但是在投资行为上却不适用,由上述说明即可看出:人们在从事投资理财时,其行为和决策常常是非理性的,而是凭借着非理性的情绪、冲动和直觉。

价值投资策略提醒投资人,当你投资股票或房地产时,最好学学自己的消费行为,等价格打折、物超所值时再购买。当价格大涨,股票不值那个价钱时,不要随着众人抢购,而是应该冷静地卖出。

培养计算资产、获利价值的能力

价值投资策略之成功关键因素,即投资者必须拥有计算企业潜在实质价值的能力。所谓的价值,系指实质价值,即资产价值和获利价值。资产价值就是我把这家公司清算卖掉,股票可以分到多少钱;而获利价值则是预估公司未来能赚多少钱,把未来能赚的钱,折换成现在的金额有多少。获利价值比较抽象,尤其是未来盈余的预估更为困难,因此欲正确地判断价值,需培养预估未来盈余的能力。

事实上,要计算股票的实质价值,并非那么容易。不过若投资自己较熟悉的公司,就较能掌握其股票的价值,台湾女富豪大众电脑公司总经理王雪龄,她所买的股票,大部分是大众电脑以及相关信息和半导体公司的股票,因为是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比较能够掌握行业的起伏。

大部分理财致富的人,也都是奉行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只买自己所熟悉的公司。怡富集团台湾区负责人许立庆常常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投资者,尽量买入自己所服务的公司或相关产业的股票。

任何投资标的的买进或卖出,都必须分析其价值,经过分析之后,认为有其价值或觉得便宜时,就应该买,没有那个价值或价格太贵时,就应该卖。总而言之,价值策略就是要提醒投资人购买股票时,也能回归一般的消费行为,也就是价格低于价值时(打折期间)买进,价格高于价值时卖出。

一、投资股票时,要问股票“值不值得买?”而不是问“会不会涨?”

二、在价格下跌时,购买股票学习一般的消费行为,价格打折时买进。

选定一个很好的标的后, 如果它持续成长,几乎就永远不必卖了。

成长策略
#

如何分析价值,是一项极为困难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专业投资人,退而求其次,以影响股票获利价值最大的要素——获利成长率,作为选择投资标的的标准。成长投资取向过去曾受到几位著名之投资人所采用,并创造出辉煌的投资成果,尤其是美国富达投信公司,麦哲伦基金前任经理人——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即采用成长投资策略,使该基金15年的投资报酬率,高居全美数百种共同基金之冠。

投资高成长潜力股票

简言之,成长投资取向就是:当企业未来具有高度成长性时买进;当企业未来不具成长性时卖出。成长投资取向的投资特色为:投资者随时保持百分之百的持股比率,但前提是必须分散投资。所有采取成长取向的投资大师都承认,自己也无法预测股票何时会涨、何时会跌,但皆一致认同股票长期具有上涨的趋势,尤其未来较具成长性的股票,长期的涨幅相当可观。

因此,他们都秉持一项原则,就是将所有钱都投资在高成长潜力股票。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所管理的麦哲伦基金,过去15年投资报酬率高居全美第一,在他掌管该基金十余年间,绝大多数的时间,其持股比率是百分之百,而银行内仅保有少量的钱,以备投资人赎回基金。

成长投资策略之成功关键因素,在于判断企业未来是否具有高度成长性的能力。因此成长投资策略困难之处,即在于如何找到高度成长股,若买对股票,如30年前买到IBM、15年前买到微软公司 (Microsoft) 或台湾的国泰人寿,持有至今天,其成长率都是数十倍或数百倍。

但是也有无数的股票,初期具有高度成长的架势,最后却发现只是昙花一现。天底下没有人具有透视未来的能力,能够精准地找出未来所有具高度成长的股票,即使彼得·林奇也承认,其所挑选的10只股票中,也仅有5只是真正的成长股,但这足以使投资成功。因此,采取成长投资取向的人,必须做到分散投资,以降低成长投资策略之高风险。

成长策略坚信:公司的实质成长才是推动股价上涨的原动力。投资报酬决定于投资标的未来几年的收益,要获得高报酬,应选择未来5至10年具有成长性之投资标的。投资股票应选择产业未来成长性高、业绩与经营状况优异,且未来5至10年业务能持续成长的公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其股价必随着公司的成长而上涨,你可以靠着长期持有而赚大钱。

选择对的产业比选公司重要

运用成长策略投资股票的人,应首重未来盈余成长性如何。而产业的成长性,是影响一家公司盈余的关键,所以选择对的产业比选择对的公司还重要。如何选择对的产业,就是考量这家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未来5年至10年的需求会不会上升,以这个产业未来的成长性作为考量的标准。彼得·林奇曾说过,好股难求,不要好不容易买到一只好股,却因为有点微利,就马上卖出;反之,发现买入的股票,未来成长性明显地转坏,即使是赔钱,也应尽快卖出。如此一来,平均每两次买卖,一次买对,一次买错,还是可以获得极高的利润,因为买对的股票所赚得的,可以涵盖买错所赔的,最终还是赚钱。

彼得·林奇经常向投资人推荐生活化投资法则,在他所著之《战胜华尔街》(One Up On Wall Street) 书中,就举了不少实例。例如他因看到太太某一品牌的丝袜,用某一品牌的洗碗精,小孩子穿某一新品牌的布鞋,进而购买制造这些产品的公司股票,且都因而获得惊人的利润。从效率市场的观点,可以解释为何生活化投资法则能够发挥获利效果。当一种商品畅销时,最先知道的不是坐在空调房里的证券分析师,而是零售商或观察力敏锐的消费者。因此,投资人只要以消费者的眼光,和留意到专家所未察觉的现象,早专家一步买进,待专家注意到这个成长现象时,将消息传播开来,股价自然大涨。

1996年初,美国有一位从法院退休的老太太,在她过世后,她的亲友才发现,这位平时生活简朴的她,竟然是一位富婆。原来几十年来,她看到可口可乐极受消费者欢迎,于是长年持续买进可口可乐的股票,随着可口可乐盈余的成长及股价的上涨,老太太每年小额的投资金额,后来成长为数百万美元的资产。因此,如果你持有一家业绩与经营状况优异的公司,而且这家公司的业务能持续成长,几乎可以肯定,其股价必随着实际价值的成长而上扬,你可以靠着长期持有业绩成长股而赚大钱。

不要只顾股价的波动

许多人经常弄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买股票、买了什么股票、当初购买的理由。如果你无法在5分钟内,向别人解释你所投资之公司,在经营什么行业及该公司未来几年发展的潜力,你根本不应该拥有这家公司。投资人应该做的事,是随时了解选股的动机或理由是否已经改变,而不是天天观察股价的波动

不少投资人喜欢买新创业、未上市的股票,其实真正好的公司是一些具有潜力且已经在赚钱之公司。彼得·林奇主张,如果一家企业能有15年的辉煌岁月,最好你能拥有中间的5年,而非开创的5年,也非成熟期的5年。简言之,如果你观察出某只股票具有从2元上涨到200元的实力,你何不等到它涨到8元才买,如果真如你所料,也不差少赚这一点钱。股票要输钱很快,但是要赚钱却没有那么容易,多数的股票要从8元涨到200元都要花上3年至5年时间。

谈到产业的成长性,以台湾地区而言,电子产业中的信息、通信和半导体是未来较有前途的产业。此外,人们为了追求活得更久更健康,所以制药和生物产业也颇为看好。而台湾地区大力推动的十大新兴工业:特种化学、环保、航天、电信、半导体、信息、制药、精密机械等,也都是未来的明星产业。在服务业方面,证券和投信事业未来也会成长快速,建筑和航运产业的前途也不错。聪明的投资人应开始注意,未来会流行什么东西、哪种饮料会较畅销,互联网会带动哪些周边产品,利用自己的需求寻找投资的标的

成长策略显然适合于一般非专业的投资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训练,没有时间专心管理自己的投资,也会有不错的表现。一般投资人如何选择成长股呢?作者建议投资人在投资前,不妨闭上眼睛想想,这家公司在未来5到10年的业绩会如何?以前瞻的眼光,选择一家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投资,并长期抱牢,直到它们由成长期迈入成熟期时再卖出。投资人不需要具备财务专业知识,投资过程中也不需经常做困难的投资决策,业余投资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训练,且没有时间照顾专心管理自己的投资,也会有不错的表现。

一、公司盈余实质成长,才是推动股价上涨的原动力。

二、分散投资于未来5至10年业务能持续成长的公司,耐心等待坐享股价高幅度成长。

别盲从、要理智。 找出大多数人都在做什么,然后别做。

反向策略
#

有不少听众经常问:“有没有比随时买还要好的投资时机?”根据作者深入研究,的确有比随时买更佳之投资时机选择法,而且这是一种历久不衰,所向无敌的投资策略,就是反向操作。

夏置皮袄旱聚舟

19世纪美国有一位富豪,当人们询问他致富的秘诀时,他回答道:“冬天买草帽。”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名士陶朱公范蠡经商致富成为当时的第一大财主。他经商的手法说穿了不过是:“夏天购皮袄,冬天卖;干旱买舟,雨水出。” 范蠡“夏置皮袄,旱聚舟”,与美国富豪冬天买草帽的投资方法就是反向策略。

其实这种投资观念,考据起来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经济学家计然就提出了“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反向投资策略。计然认为,干旱时众人一窝蜂投资造车时,此时应该一反众人的投资方向去制造舟船。因为干旱时,众人造车,车的供给大增,必然造成价格下跌,造车的利润有限。而雨季来临时,船的需求大增,众人来不及造舟,船的价格势必高涨,利润一定相当可观;反之,雨季时期,众人见舟船的投资利润高涨,便会一窝蜂地投资造舟,此时聪明理智的投资人,应该反众人投资方向而行,制造车子。

所谓反向投资策略,就是当大多数人不投资时,投资;当大多数人都急于想投资时,卖出。反向策略的观念与随时买一样简单,只要能做到“人弃我取,人舍我与”就好了。但要实践反向策略,其困难度远较“随时买”还要高,因为克服人性的弱点,要能做到不从众,能够独立判断,忍耐寂寞,才能致胜。大部分的投资人,都是当周遭亲友一致认同的情况下,才开始投资;而作者正好相反,除非知道大部分的亲友都担心恐惧时,才开始考虑投资。反向策略相信当大众对未来的看法趋于一致时,大部分的时候是错的,同时反转的力量会很大。

不为买超、卖超所惑

反向策略之所以有效,理由很简单,如果市场中大多数的人都看好价格会继续上涨,此时会进场投资的大多数资金,早已因为一致看好而大量买进,所以价格通常因大量买超,而产生超涨的现象。又由于该进场的人与资金都已经在市场内了,于是市场外能推动价格上涨的资金所剩无几,且市场中的每个人,皆准备伺机卖出,导致整个证券市场,潜在的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只要有任何不利的因素出现,价格就会急速下跌。

反之,如果市场中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价格会继续下跌,此时该卖的人,早已因为一致看坏而大量卖出,所以价格通常因大量卖超,而产生超跌现象。又由于该卖的人都已经不在市场内了,于是市场内想卖出的浮动筹码已少之又少,所以卖压很小,且市场外的每个人,皆准备逢低买进,导致整个证券市场,潜在的需求大于供给,因此只要有任何有利的因素出现,价格就会急速上涨。

且一般投资人相信未来是过去的延伸,尤其当这种预期得到市场的支持时,反而会加深这种想法。在股价下跌初期,多数投资人会认为这只是短期现象,少数人认为将会再跌,但若股价因某些不利因素而继续下滑,看涨者吃到苦头,看跌者得到甜头,待股价低到超跌时,市场反而笼罩在一片看跌的气氛,造成投资大众抛售或不敢买进;反之,在股价上涨初期,多数投资人认为这只是短期现象,少数人认为将会再涨,但若股价因某些有利因素,促使股价继续上涨,看涨者吃到甜头,看跌者得到苦头,待股价高到实在超高时,市场反而笼罩在一片看涨的气氛,造成投资大众惜售或积极买进。

涨时看涨、跌时看跌

人们倾向于乐观时,愈乐观;悲观时,愈悲观。且人类倾向于利用记忆去判断未来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如果股市近日来连连上涨,就倾向于认为股市将会继续上涨;如果近日来经常下跌,也会引发悲观的想法,形成“涨时看涨、跌时看跌”的现象。

1989年底,正值台湾股市涨至最高点,当时我在一所大学兼课,教授的课程为“投资学”。其中有一堂课,我在课堂上大谈股票投资观念,下课时有位同学来找我,希望我在课堂上不要谈股票,我吃惊地问:“为什么上投资学,不能谈股票。”他的回答是:“我现在所上的每堂课,包括孙中山思想、微积分及中国现代史等,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谈及股票。”

更有趣的事,同样在那个时期,作者有位朋友在某大学上课,有一次他忘了带表,在课堂中突然问学生:“现在几点?”有一位学生顺口回答:“9865点,上涨65点。”原来当时有些学生上课中也带着耳机,随时掌握股票涨跌的信息。这正是台湾股市疯狂飙涨时期大学课堂中之写照,当时几乎可以说是达到全民炒股(投资股票)的境况,连大学生也不例外。事后证明,当你发现连大学生及老师都热衷于股票投资时,正是股市崩盘的前兆。

了不起的投资,通常意味着不顾所有的世俗之见而反其道而行之,在别人不断投资时而撤资,在别人撤资时投资。在大家看好时,比别人先看坏,当大家看坏时,比别人先看好。华尔街有一句名言:“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充满希望中毁灭。”

反向策略并非意味要求你,一定要做众人不愿意从事的交易,它仅是提醒你应该顽强抵抗大多数人的压力,不要随波逐流。买进的最佳时机或许是大多数人都不敢买的时候,但若仅基于此原因就买进,似乎又与追随大众一样愚蠢,因为群众不一定是错的,重点是要培养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真正的反向操作者,不是站在与众人相反的地位 “你丢我捡,你捡我丢",而是等到投资人的情绪冷却,没有人注意的时候再买。

反向策略也可用在选股,1977年美国逆向投资大师史丹普出版一本有关“逆向投资”的书。他认为爆冷门最能从中获利,市场多数人不看好的公司,常因盈余出乎预料的好而大涨;反之,每个人都看好的公司,却可能因为一点小利空就重挫。

再次提醒投资人,掌握投资时机很困难,若能掌握反向投资策略之精神,方可赚取珠玉待丰收。

一、当别人都不投资时,投资;当别人都急于想投资时,卖出。

二、投资不要随波逐流,等到多数投资人情绪冷却,没有人注意的时候再买。

价值、成长及反向策略适合专家采用

这些截然不同的投资策略,看似南辕北辙,绝不相容,实际上却不尽然。投资者大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斟酌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合并两种。至于到底哪一种投资策略最管用,一直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难有定论。笔者认为应该凭个人的条件去选择,善于做财务价值分析者,可采价值投资策略;具有前瞻眼光者,宜采成长投资策略;有独立倾向,能控制情绪者,可采反向投资策略。

价值投资策略被认为是最高明的投资技巧,然而这种技巧必须以投资人具有相当的财务知识,懂得如何评估一家公司的价值为要件。可是一般投资人,大多不具备价值评估的专业知识,即使是股票分析师之中,了解如何决定股票价值的也是寥寥可数。而成长策略须具有独到的眼光,能判断未来成长性较佳的产业或公司,这也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反向策略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或独到眼光,却是三种策略最难做到的,因为它是违反人性的一种行为,大多数人都是“涨时看涨、跌时看跌”,极少人能在大家都不敢买的时候买进,或大家都极度看好时卖出。

以上所提的三项策略,若能得其精髓,运用得当,的确可以提高报酬率。投资市场中,充斥着无数自称为“投资专家”的人,但真正能依此三项策略,击败市场者,少之又少。上述策略运用不当,很容易导致投资人落入陷阱,从事短线操作,最后依然以赔钱收场。所以作者在这里仍然建议投资人,采取“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的策略,就足以轻松致富。

理财圣经 - 这篇文章属于一个选集。
§ 12: 本文

相关文章

《理财圣经》之 理财铁律十一
理财圣经 书籍 投资 股票 理财 短线操作 长期持有 价值投资
《理财圣经》之 理财铁律五
理财圣经 书籍 投资 风险管理 风险溢价 报酬 冒险精神 财富 理财 股票 房地产
《理财圣经》之 前言
理财圣经 书籍 理财 投资 致富 财务自由 股票 房地产 理财教育 长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