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期主题#
本期课堂的核心在于建立一种简单而坚定的长期投资哲学。James老师强调,投资者应忽略市场噪音与短期波动,坚持“买入、持有、永不卖出”的策略。成功的投资不仅需要正确的资产配置(特别是利用现金构建“反脆弱”组合),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包括坚定、忍耐和信仰,最终实现财务自由与内心的安宁。
二、简报内容#
投资的核心理念:大道至简#
- 忽略市场噪音:James老师指出,他投资40年来,几乎所有的财经、政治新闻和市场分析都是“妖魔鬼怪”,对长期投资毫无用处。他引用一位学员的留言,强调社会舆论、市场波动都与长期投资者无关,享受当下的宁静远比关注转瞬即逝的议题更重要。
- 最佳策略:买入、持有、不卖:这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原则。投资的学问不在于复杂的择时或选股,而在于坚持长期持有优质资产,一辈子甚至世代传承。
- 投资应轻松简单:老师比喻说,投资一年只需要花5-10分钟,不应成为生活的负担。如果把投资搞得很复杂,就像吃清汤挂面非要加很多辣油,反而失去了本味。投资者应将更多时间花在享受生活、陪伴家人上。
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
- “牛肉面加辣”理论:当被问及资产配置比例时,老师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他认为,问别人如何配置资产,就像问别人你的牛肉面该加多少辣椒一样,因为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能吃多辣)都不同。
- 给新手的建议:对于新手或不确定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人,老师建议从“清炖牛肉面”(即保守配置)开始,比如50%资产投入市场,50%持有现金。
- 大笔资金入市策略:建议分三份处理:1/3立即买入,1/3分批买入,1/3留作现金。
- 投资心理三要素:坚定、忍耐、信仰:一旦买入,接下来的功课就是修炼强大的心理素质。
- 坚定: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 忍耐:忍受市场下跌的痛苦时期,这是必要的心理素质。
- 信仰:相信市场长期向上,这是达到投资最高境界的途径。
“反脆弱”的投资组合构建#
- 现金与市场震荡是资产的“增压器”:老师用电子电路中“升压”的概念来比喻,市场的震荡就像“震荡器”,而现金就像“电流”,在市场下跌(震荡)时投入现金,能有效地将资产价值推向新高。
- 脆弱 vs 反脆弱:
- 脆弱的投资 (Fragile):例如100%投入QQQ。如果市场归零,你的资产也归零。这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暴。
- 反脆弱的投资 (Anti-fragile):例如持有指数基金的同时,保留30%的现金。即使市场归零,你依然拥有30%的资产。这就像遍地的野花,生命力顽强,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甚至发展。
- 反脆弱的人生: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投资,也适用于人生。例如,一个只为一家公司服务的员工是脆弱的,随时可能被解雇;而一个Uber司机是反脆弱的,只要开车就有收入来源。在AI时代,单纯的软件工程师变得脆弱,而懂得利用AI的各行业专家则变得反脆弱。
杠杆ETF(TQQQ)的特性与风险#
- 波动损耗的数学解释:老师通过计算揭示了杠杆ETF的波动损耗特性。
- 例子:假设QQQ连续下跌45天(每天-1%),再连续上涨46天(每天+1%),最终会创出新高。
- 对比:在同样情况下,TQQQ连续下跌45天(每天-3%),再连续上涨46天(每天+3%),最终价格仍低于最初的起点,无法收复失地。
- 谁不适合投资杠杆基金:害怕下跌、无法承受巨大波动的投资者,应该远离杠杆基金。
- 杠杆基金的正确使用:
- 仓位不能过大:大笔资金一次性投入高比例的杠杆基金是非常危险的,在漫长的熊市中可能导致资产归零且无法恢复。
- 适合定投:对于有持续现金流(如月薪)的投资者,进行长达数十年的小额定投是可行的。
- 风险警示:对于退休人士,过高的杠杆仓位可能让你重返职场;对于在职人士,则可能让你的退休计划无限期推迟。
投资与人生哲学#
- 活在当下,消除忧虑:老师引导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明天是生命的终点,你是否能含笑而去?”他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死而无憾”。如果人生有遗憾,就应该现在去弥补,而不是终日担忧。
- 快乐是人权:投资应该是快乐的,如果它让你痛苦,就不要参与。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其深度和亮度。
三、问答环节#
Line#
- 分享:刚加入的新学员,还在努力学习中,暂时没有问题和分享。
Bruce#
- 分享:
- 上周第一次加入的新学员,非常感谢James老师回信速度快,解决了他在App操作上的问题。
- 他将自己看书的心得和老师的理念结合,总结成每日提醒自己的投资原则:要有本钱、投资哲学、纪律、耐心和运气,并结合老师的“听到、知道、了解、相信、执行、坚信”。
- 他引用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对话,强调“慢慢变富”的道理,认为耐心是投资中最难但最关键的一环。
- 分享了他过去对个股的卖出原则(买入理由消失、达到目标价、公司遇不可逆困境),而现在他找到了更好的选择(QQQ),正在清仓个股。
- 针对房地产,他认为房子也是一种金融产品,并提出一个观点:“房子不是人买的,是钱买的”,其价格受市场流动性驱动。他认为房地产的回报率之所以有时很高,关键在于使用了高倍杠杆(如5倍甚至10倍)。他家里开银楼,建议高净值人士可以配置少量黄金作为极端风险对冲。
- 问题:他下载的“九个状况”的PDF文件在手机上显示文字和数字重叠,询问是否可以重新获取链接。
- James老师回复:这很可能是他个人手机的显示问题,因为链接本身没有问题。建议他尝试用电脑打开,或者请家人朋友帮忙查看。
Zhang Le#
- 分享:他发现在中国市场,嘉实纳指ETF(159501)的管理费比老师推荐的513100要低0.2%,认为长期下来收益会有差异。
- James老师评论:市场是非常有效率的,这点费用差异可能不会带来额外的利润。
- 问题:如何改变父母的投资观念?他详细讲述了父亲因高风险投资和被亲戚欺骗而遭受严重亏损的惨痛经历,导致父母现在极度厌恶风险,宁愿将几千万人民币的资金存银行定存(年利率仅1.5%左右),也坚决不碰任何基金,甚至认为房子才是最安心的资产。他感到困惑,不知是否应该继续劝说。
- James老师回复: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每个人的“金钱心理学”都由其人生经历塑造,他父母的观点在他们的世界里是“正确”的,是保护他们不再受伤害的方式。你应该做的是管好自己的钱,用自己的资金去投资,让自己成为一棵大树。当你自己变得非常富有之后,你父母可能会看在眼里,但改变他们不是你的责任,让他们过得安心快乐最重要。
Washington#
- 分享:非常赞同老师对张乐的回复。改变他人,尤其是长辈,是非常困难的。做好自己,能帮到别人就帮,但对方改不改变是他们自己的事。
Lu Xiaojie#
- 分享:
- 她认为投资者首先要有自我负责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向老师寻求答案。她花了超过一年的时间非常认真地学习老师的课程,把投资当作一个创业项目来对待,所以心态非常安定。
- 她建议新学员(如张乐)需要给自己和投资策略一些时间,用三四年的成绩来证明给父母看,而不是刚接触就急于说服家人。
- 她观察到老师一直在改变和成长,会根据不同学员的情况给出不同的建议,比如曾建议需要稳定现金流的台湾投资者配置部分高股息ETF。
- James老师评论:他心情很好,语气低沉是因为内心非常平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他不会被外界影响,并用“不要和猪打架”的笑话来说明,对于无法理解的人,无需争辩,只需说“你是对的”。他强调自己每天都在成长和改变,否则就是停滞不前。
Kai Xin#
- 分享:
- 她正在住院,但怀着感恩的心情来分享。她将老师的投资理念分享给了一位医院的清洁工,告诉他每月定投500块钱,30年后会有一笔可观的财富。
- 她认为赚钱很重要,但不是唯一,健康也可能失去。有好的东西要和大家分享,人生才完美。她分享了自己早退后投身幼教事业的经历。
- James老师回复:祝她早日康复。并分享了一个故事,一对夫妻为了还房贷压力巨大,不敢生小孩,老师的观点是“宁养一个小孩,也不要养一栋房子”。
Jin Mai Jing#
- 分享:她坦诚在4月份市场下跌时,不仅满仓还进行了融资买入,事后感到后怕。最近市场回升后,她已经平仓并调整为更稳健的资产配置(保留了现金),感觉心里踏实多了。
- 问题:卖出股票后留出来的现金,应该如何处理?
- James老师回复:立即、单笔、市价买入货币基金(如SGOV)。不要等待。同时他也借此案例强调,融资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是极大的风险,这次能获利是幸运,大家切勿模仿。
IM#
- 分享:他反思了老师的教诲,从“现金是风险”到“现金是保命钱”的认知转变。他认为人生除了追求资产,更应探索内心的需求。
- 问题:人生除了外在的资产,内在应该追求什么?有没有一个最终极的道路(Perfect Way)?
- James老师回复:追求内心的平静(此处心安是吾乡)。当一个人看透很多事,内心不受任何人和事的困扰时,就会达到一种非常安宁的状态。这需要滋养灵性,学会与某些事物“玻璃”(分离),并拿回人生的掌控权,敢于对自己不想要的东西说“不”。
Si#
- 分享:他之前对质押、信贷、融资等概念混淆不清,总觉得都是“借钱”。听了老师的解答后,他明白了不同借贷方式的风险天差地别,尤其是信贷和股票质押的区别。他已经去办理了信贷,还清了之前的质押,感觉豁然开朗。
- James老师评论:是的,一定要搞清楚什么钱是安全的,什么钱是危险的。
Niu Fang#
- 问题:关于股票质押的具体操作问题,如利率如何计算、是根据哪个账户的资产、利息是否需要手动还等。
- James老师回复:这些问题在他之前的影片和Excel表格中都有详细解释。利息会自动滚入本金,无需手动偿还。利率的高低取决于质押账户的资产规模和整个家庭账户的总资产。他建议Niu Fang去观看专门讲解股票质押的系列影片(尤其是004、005期),因为光靠问答很难完全理解。
JF#
- 问题:
- 他现在的资产配置是4-3-3,如果再额外留10%的现金在旁边,是否会更安全?
- 如果通过Pledge Loan借钱生活,每年有结余(比如借2万只花了1.5万),剩下的5000块应该如何处理?
- 借钱时应该一次性借一年的额度,还是按月/按需借?
- ROTH conversion时,是否可以把股票(in-kind)直接从传统IRA转到Brokerage账户,而不是卖出再转?
- James老师回复:
- 额外留10%现金当然更安全。
- 剩下的钱可以继续按照4-3-3的比例投入。
- 按需借,比如这个礼拜要付账单了才去借,不要提前借出来放着。
- 可以,股票可以in-kind转移,券商会自动按转移当天的市价调整你的成本基准(cost basis)。
Mike#
- 分享:
- 跟随老师近6年,财富自由让他有时间去做公益,比如去教原住民。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害怕健康指数(如血糖)变高,却期盼财富指数(QQQ)天天变高。
- 他提到在“宏观洞察”节目里听到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引用巴菲特的话后加了一句:“You never bet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you never bet against China.” 他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 他观察到中美之间的科技人才战,无论人才流向何方,最终都汇聚到科技巨头,这对QQQ是长期利好。
- James老师回复:霍华德·马克斯的意思是,投资首选依然是美国,但你也不应该看衰中国,因为中国潜力巨大。所以,可以不“做多”中国,但绝不应该“做空”中国。投资重心还是在美国。
Candy#
- 分享:
- 她对有些学员说自己资产还在“水下”感到奇怪。她分享自己早期的错误经历:听信他人买入垃圾股,几年都不涨。后来醒悟,果断“当断则断”,卖掉不好的股票,换成优质资产(QQQ, 两倍杠杆的NVDA等)。
- 她用自己的一个账户举例:4月份大跌时亏损严重,但她果断换仓后,3个月内账户回报率达到75%,不仅收复失地,还赚了5万多。
- 她现在的心态已经很成熟,听到朋友花几百万买豪宅,内心毫无波澜,觉得把钱投入股市长期来看回报更高。
- James老师评论:很多人听了他的课,嘴上说是他的学员,但实际上跑去炒毛票,亏损了还怪投资理念。真正的学习是知行合一。
Jimmy#
- 分享:
- 市场再创新高,但年轻人不应害怕,任何时间都是买入的好时机,因为资产价格长期是向上的。
- 关键在于要用正确的方法,比如保留现金进行再平衡,这样才能让投资之路更圆满。长期持有是核心。
- 他分享了自己对《道德经》“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理解,认为投资也应如此,接纳市场的涨跌。他还提到庄子的“化”的概念,说明投资和人生都可以不断变化、升华。
四、精彩观点#
所有的资讯都是妖魔鬼怪,40年来任何资讯都没有用。 – James老师
此观点强调了忽略市场短期噪音,坚持长期投资策略的重要性。
你问我你的资产配置要怎么做?就好像你问我你的牛肉面要加多少辣椒是一样的。 – James老师
此观点生动地说明了资产配置的个性化,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我们的资产配置要做到的,就是一种“反脆弱”。 – James老师
此观点引入了“反脆弱”的核心概念,即构建一个能在极端风险(如市场归零)中依然能存活并保留实力的投资组合。
宁养一个小孩,也不要养一栋房子。 – James老师
此观点反思了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房产而牺牲生活质量甚至生育意愿的现象,强调了人生幸福的重要性。
会买的是孙子,会卖的是爸爸,不卖的才是神仙。 – James老师
此观点用通俗的比喻,极力推崇“长期持有,永不卖出”的投资最高境界。
房子不是人买的,是钱买的。 – Bruce
此观点指出了房地产市场的本质,其价格波动主要受货币流动性而非单纯的人口居住需求驱动。
如果你连自己手上的一点钱都管不好,那就不要去卖房子,也不要去贷款。 – James老师
此观点告诫投资者要循序渐进,先从小资金开始,证明自己有能力管理好投资后,再考虑动用更大规模的资金。
投资可以修心。 – Jimmy
此观点点明了投资的另一层意义,即通过管理财富和应对市场波动的过程,投资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性,达到内心的平静。
五、总结#
本期课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James老师的核心投资哲学与人生智慧。从“买入持有不卖”的简单原则出发,延伸到利用现金构建“反脆弱”组合的精巧策略,再到对杠杆ETF风险的深刻剖析,为投资者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更重要的是,课堂超越了纯粹的财务讨论,将投资与个人心理成长、家庭幸福和内心平静紧密结合。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真实的学员案例,老师引导大家认识到,真正的财富自由不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摆脱恐惧与焦虑,获得掌控人生的能力和享受当下的快乐。同时,老师也提醒学员,投资理念是持续进化和成长的,需要不断学习跟进,否则就像“迷失的羔羊”,会与最新的认知脱节。